李先生給自己的孩子買一個智能手環,用以檢測孩子的運動量和睡眠質量。不過最近,李先生發現智能手環一點都不靈,明明是上課時間,手環卻判斷孩子在游泳,睡眠時間檢測也會出現誤差,李先生開始對智能手環的質量產生懷疑。
李先生購買的是最近較為火爆的bong智能手環,記者隨后聯系到多名使用智能手環的用戶,發現類似問題也常有發生!霸谵k公室坐了一天,智能手環居然說出去走了好幾千步。睡眠時間統計也不準!币幻脩粽f道。
在國外,這種情況也很普遍。去年一篇發表在《運動醫學和科學》的研究報告曾檢測過8款智能手環,就以卡路里消耗量數據為準,基本情況是智能手環監測的數據平均要比實際情況少10%~15%。
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?據智能手環生產商卓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超介紹,從開始運動到App上呈現的數據,在智能手環里面要經過三道關卡。最基礎的就是記錄身體運動的重力加速計等傳感器。不管你是走路還是處于睡眠狀態,身體都處在劇烈或者輕微的變動狀態,傳感器的作用就是將這些變化的數據記錄下來。一款精準的智能手環每秒鐘可以采集5000次以上運動數據,當然數據越多,監測的準確度就越高。
記錄數據后,手環要通過特殊的算法分析數據,從而得出人體處于哪一種狀態。雖然芯片公司會在提供芯片的同時,提供一套通用算法,不過大部分手環生產商為提高準確性會有自己的算法。因為算法的不同,用戶身處同一狀態,但是不同手環可能會顯示出不同的結果。
MCU是智能手環的最后一環,它相當于電腦與手機的CPU,數據的處理、算法的實現,主要就是通過MCU。大量的數據能否通過算法迅速轉化成數據,就如同電腦、手機能否運行大型游戲,所以性能也很關鍵。
所以李先生等用戶發現手環判斷失誤,很可能是以下三個原因,一是傳感器原始數據丟失,二是算法不夠精準,三是性能不優,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脫節都會造成數據的不準確。據業內人士分析,目前數據不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睡眠監測這方面,在醫學上,有關人體睡眠的監測都是通過腦電波來分析睡眠所處的階段,如果物理監測不是很精確的話,很容易出現誤判。
一名業內人士表示,不同品牌的智能手環在功能上不會有太大差異,而且在精確度上尚沒有一款手環能達到醫療水平。
|